“空间艺术与设计思维”学术论坛圆满落幕,大咖齐聚分享干货!
为落实国家文化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融合,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的2021“心境空间 构筑和谐”中国空间艺术构造大展期间,组委会授权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于9月25日下午主持召开“空间艺术与设计思维”学术研讨会,国内各大院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了艺术与科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分享了中国设计教育与实践的经验与感悟。
出席论坛的嘉宾有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主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汪建松,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副主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马克辛,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邵健,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王国彬,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吴昊,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丁圆,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朱力,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群,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系主任宋立民,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唐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党支部书记李朝阳,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张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家具设计研究所所长于历战,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秘书长陈亮,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金常江等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和师生代表等。
论坛由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朱力教授担任主持人,他首先对大展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热烈欢迎各高校、企业专家老师参与此次研讨会,共同探讨空间艺术与设计思维的关系。
苏丹:对于属于空间设计范畴的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专业体系里不仅有环境艺术,也包括规划、建筑、城市设计、风景园林等,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空间。大展上1:1的搭建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同,有的靠直觉,根据造型艺术的方法;有的借用了新的科技手段,如计算机编程,但是如果把工作全部交由计算机做,也会产生一些新问题。网上虚拟的东西是不是空间? 对设计学科的同学来讲,触摸材料及现场实践非常重要,体验现场特质的复杂性是认知环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场是一个既定的空间,老师有时需要跳出来,跳出来后才会在规定的概念之下产生新的可能性。
苏丹教授还从空间意识等多维度梳理了中外空间艺术发展与设计思维的关系。
宋立民:基于环艺专业提出三个发展方向:第一,更大步的跨学科,与更多学科进行交融并产生新思路。第二,环艺学科中值得探索的领域—虚拟空间,其实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新阵地。第三,关注宏观大问题,也要解决微观小问题。宏观来看,例如可持续发展、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低碳到零碳以及去年的疫情等,对环境设计有巨大影响,改变了环境设计的很多做法。微观上,从家具、从今天构筑大赛的小作品入手,从关注人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视角出发,要解决小问题。
宋立民教授还提出了清华美院环艺系对于今后教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马克辛:国内外的视觉艺术领域教学经历了较多曲折,目前在学的师生在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下,承载了前人对艺术的理解并实施教学。呼吁教学领域需要给师生更多的平台和自由发挥空间,让他们反思视觉艺术教育是否依据学理或依靠经验?我们须用自身思考反映这个时代,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去创造更合理化的当代表述及呈现方式。这种方式是最具深层逻辑基础的思考,是有意识的追求个性化,承载与时俱进的科技与想象。未来具有意义的空间作品应该呈现有本真生命的活力,有情感、可持续、反映时代,且能够服务于全人类。
马克辛教授从个人的教学体会出发,就视觉艺术与设计科学的话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朱力:从空间社会学这一视角与大家分享对空间艺术与设计的思考。第一,空间艺术是一种空间叙事,是关于社会空间图式的某种反映与批判。空间艺术并非是完全的社会事实的呈现,而是空间主体的实践方式和认知结构在空间中的一种投射。第二,空间并不是一种现成的场所,而是空间主体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状态构建,空间叙事是时间现象的演绎。第三,设计思维,应是基于社会公平,在时间的发酵中去推动新的空间生产,创造新的空间意识。第四,当代的空间艺术,需要借助科技来延伸时间的波动性,艺术与科技互为手段和目的。今天论坛主题强调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是期待这个大展平台能够促进设计师捕捉时代的社会空间图式,从而创造新的社会文化价值。
邵健:设计思维应该向一些具有更多经验的地方学习,北欧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系。对我来说最大的触动是其设计不仅是为商业利益驱动的,甚至设计作为国策,更多的是站在社会共同富裕、全人类福祉、平等公平这个层面上发展,这与我们单纯从提升空间生活品质的出发点有所不同。同时,北欧也从未脱离过自己的民族情节,他们在劳动生活与动手材料等层面上是非常具体和细微的,与东方的精神很多是有很相似的地方的。我觉得我们应当具有更强烈的东方文化意识,推动新的东方空间美学,思考我们如何更质朴的生存。我相信很多学校也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回归,这其中就体现了文化回归与文化自信。其实环境因素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贡献是不小的,所谓的后建筑学时代,有很多的事情是靠艺术环境来推动的,从北欧的启发来讲,我们其实有一种很重要的空间价值认同。
李群:设计思维的发展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第一,应该由先锋的设计师与艺术家们引领,结合新的科学技术,在新的结构、新的材料、或是参与数字化方面,创造出新的空间形式与艺术特征。第二,应该是对传统人文空间的一种传承,像环境艺术设计里所认知的院落,同样具备当代的艺术特征,并与当代美学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生命力和文化的载体。因此,我个人认为,传承不是a和b,它应当是a加b到c的一种突变。所以空间本身是一种空和间的结合,它包含了我们中国人对虚实疏密及阴阳结合的哲学观点,从而演变出一种符合东方人的审美需求。传统的人文空间的传承应当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使它不再成为一种叠加或是滥用。
李朝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一定前瞻性,并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对老百姓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起到极大作用。但是当代的某些设计思维还聚焦在从前的问题,比如说家居客厅中所谓的电视墙,现在设计师似乎在这方面花了过多的精力,但是实际上现在目前大家可能也知道,可以接待客人的几率很小,当下的生活方式与以前完全不一样,拿原来的那种老的设计思维方式来对待当下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这种空间,那个层面上我感觉就没什么意义了,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丁圆:新的时代创造了新的机会,当我们回顾环境艺术设计的诞生,也是在这个相似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把各个学科没有落地的部分落地,做到了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兴盛解决了当下很重要的落地问题与细化设计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产生了一个新的领域和发展,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边界,要考虑自己的容纳范围。创造新的名词是有危险的,也会产生错觉。借用一下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提出的观点,科学和艺术都是以想象力来推动学科的发展。艺术和科学是一体双面的,都是展现事物的本来面貌,所以艺术反而是最具前景最有希望的一个学科。有关空间的问题,根本点在于空间边界的设计,真正有边界围合起来的空间,可能包含更多的内容。设计思维方面,设计的核心在于改变既往的,但改变不一定是最好的,我们要更多考虑是否要改变?而改变的程度又是什么?设计必然会带来他人评价,也就是思维态度的不同。
唐建:当代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就是人和天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自然观、价值观直接决定了现今的物质空间。空间艺术的目的就是要促进设计思维的形成,思维的方法就是我们教育的核心。空间从我们建筑学角度来讲,就是围合的方式,那么空间艺术就上升到非物质,就是从物质到非物质这一个过程,这个转换最难的就是非物质的创造。现在发达国家已经把设计从造物推到服务设计这么一个阶段,再往后社会设计就开始了,它已经走到一个“过渡性设计”阶段了,这个领域都不能用设计学这个概念来定义它。因为社会设计在于社会创新,是在组织一个新的合理的社会系统。刚才马老师说的其实是在探讨这个区域到底有什么?我们大家的努力方向在那?我们要逐渐的去提高我们的认识。
张旺:关于空间设计思维,从早期的角度来讲,比如说装饰,我认为已经死亡了。当下设计思维的转变,有两个部分,一是当代艺术的影响,二是现在的理工融合,包括观念还有科技的进步。当代艺术家去做观念建筑,对我本人来说影响特别大。我也做设计,也做建筑,也做当代艺术,我现在还是觉得当代艺术对环境艺术的影响非常大,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我们空间大展作品里的参数化、模数化、技术美等等,我觉得还是缺的,在这方面还应强化。
王国彬:目前人类进步的状态是身体不断延伸和去身体化的异化过程。所以,通过动手搭建空间和展览,是希望老师与同学们一同体会,个人本体的具身体验才是真实存在的、才是本真的,而不是简单的概念或思想。仅动脑永远做不出任何好设计,即使观念再好,但最终还需执行。动手的作用尤为重要,同学们在空间构造过程中体验到的快感远大于最后的结果,这才是这个展览的最终意义。设计思维跟教学最终的一个逻辑是知道我们的不同,至少从现象来讲是我们身体的不同,而不是我们思想的不同。
陈亮:室内设计行业约有500多万从业人员,数量庞大。如果能把学术资源、教育成果变成社会资源与社会财富,这是现今教育领域一个更好的向教育之外的延伸,也是对行业的促进。行业的发展实际上能够反向促进老师们的学术优化。例如,现在建筑行业所提倡的先进的装配式、BIM设计、绿建的评定标准等,对于未来高校的教学工作是否能够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我们一直致力于把室内环境艺术向整个社会的应用行业转化,我们的行业和教育,在衔接系统上应有这方面的内容。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钟虹滨教授提出,应关注空间艺术与设计思维的教学转向,空间基础教学应植入艺术与科技的实验,应更加关注基于社会设计的调研方法的学习和表达。
参与论坛的其他与会嘉宾还谈到,空间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应该走向设计图解与信息设计的表达,开拓艺术科学,加强课程中空间艺术与设计思维的入门训练。
本次论坛活动,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多视角探讨空间艺术与设计思维的对话平台,对当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全国的空间设计教育与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