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非遗传承人艺术审美与修养系列精品讲座”分享·第三期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共同组织举办的清华-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在2022年将以“BMW中国文化之旅”项目探访活动遴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为基础,针对云南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鹤庆银器、建水紫陶、白族扎染、彝族刺绣五个项目,由清华大学专家导师和非遗传承人组成项目组,共同探索研究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延展模式。

非遗保护创新基地于2021年12月18日至12月29日期间组织举办了系列精品讲座,邀请本年度参与合作项目的导师与关心、支持非遗技艺创新发展的特邀讲座专家一同聚焦提升非遗传承人的艺术审美与修养。系列讲座精华分享将持续推出以飨读者,敬请关注后续讲座精华分享。

2021年12月27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波做了一堂主题为《从技到艺——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服装中的运用》的精彩线上讲座。

吴波

吴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现代设计语言表达如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无缝对接,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其中一个方向是从审美角度统筹技和艺,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凤凰于飞。吴波副教授的讲座充满真知灼见,在多年工艺美术教研与设计实践积累中迸发出灵感智慧火花,深刻诠释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与发展困境。她广征博引,从西方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中西绘画元素在潮流服饰中的体现等七个饶有兴味的小主题中,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传统与现代在服装设计中的复杂关系。

吴波副教授强调活态传承是非遗传承的理想路径。如果我们困死在过往局限当中,非遗就会丧失生命力;但如果罔顾传统一味求新,则容易荒腔走板。守正创新的重点是要挖掘真正优秀的传统,加以灵活运用,非遗只有与时代需要密切结合,做出的东西才可能具有现代性,活态传承的路要打通古今才能越走越宽,走向未来。

从技到艺是一个过程,无论强调哪一方面更重要,技和艺实际是不能割裂的,也正因为技艺的一体两面,才让非遗具有更大吸引力。我们要更多地深入思考设计和技艺碰撞之后的结果,还要思考将这强大的创造灵感迸发引导到实际产品中去。

技艺的显性和隐性是很耐人寻味的——所有技艺手法,哪怕再微不足道的一个点都体现着精妙绝伦的基本功。一套经典西服之所以有较高价值,是因为加工过程中大量精益求精的技艺工序。虽然加工过程中的许多标记线条会被拆掉,大量的考究细节最终会隐藏起来,但精湛的技艺与凝炼的最终效果彰显出传统服装工艺的人文价值。吴波副教授告诫大家,要注意技艺的隐性和显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要小看不起眼的隐性技艺,它往往是技艺传承的关键。找到技艺的叙事表达的核心,往下深入做,最终将全过程流畅的连缀起来,一步步完美呈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吴波副教授衷心希望各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既要有原汁原味儿的传统技艺,又能在传承的路上总结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达到活态传承的理想状态。

2021年12月2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薇做了主题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精彩线上讲座。

李薇

李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件件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闪烁着华夏儿女创造社会文明的智慧之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是岁月沉淀的精美华章。

李薇教授感慨之余,深情地说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是转向当下,让老祖宗的东西走向生活,赋予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让它走向更高的舞台。所以一定挖掘继承传统手工艺的神韵,用一种世界的眼光、全球的视野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东方视觉之美。

如何让非遗作品脱颖而出呢?李薇教授强调一定找到自己的文化名片,也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属风格。无论是从材料上、色彩上,还是从记忆上、图案上等,都可以从中寻找灵感,找到自己的风格,形成专属自己的一种记忆。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李薇教授还十分注重田野考察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走向当地,走向生活,走到老百姓中间,在亲身体验的感受中才能获取最宝贵的记忆信息。

李薇教授最后总结道,非遗传承的到底是什么,实际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状态。“时尚易逝,风格永存”,大家一定要找到专属自己的DNA,把祖辈留下的东西世代传承下去。同时要用一种更现代的审美眼光制作非遗产品,让它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清华-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2022年合作项目

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项目负责团队

 

项目总顾问 | 鲁晓波

项目总负责 | 赵超

项目总策划 | 汪建松

项目统筹 | 刘卫东   王启迪   罗鑫

项目协调 | 宋欣伟

项目执行 | 陈洁   付航   张雅正

宣传推广 | 叶晟   杨景强   崔雅雯   陈思颖